第三方渠道的倍率问题——我理解为额度关系是否更加准确?

13次阅读

共计 1015 个字符,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。

# 单次给定的 tokens 变量
提示 tokens = 7144 
补全 tokens = 862

A 组美元额度 = 10 # 美刀
B 组美元额度 = 40 # 人民币

# A 组美元价格定义(官方 claude-3-opus)A 组提示每 token 美元价格 = 0.000015
A 组补全每 token 美元价格 = 0.000075
A 组价格 = 提示 tokens * A 组提示每 token 美元价格 + 补全 tokens * A 组补全每 token 美元价格

# B 组价格定义
# 倍率包含了汇率关系,使用人民币计价,充值表现为美元额度,扣费也表现为美元额度,1 比 1 充值的情况下,反映在额度上就是 4 倍的额度关系
B 组提示每 token 人民币价格 = 0.00006
B 组补全每 token 人民币价格 = 0.0003
B 组价格 = 提示 tokens * B 组提示每 token 人民币价格 + 补全 tokens * B 组补全每 token 人民币价格
B 组倍率 = (B 组价格 * 7.5) / A 组价格 

# A 组汇率转换, 参考价格
A 组人民币价格 = A 组价格 * 7.2   # 看如何充值官方的渠道

A 组实际服务量 = A 组美元额度 / A 组价格
B 组实际服务量 = B 组美元额度 / B 组价格

print("A 组价格:", A 组价格,"美元额度")
print("A 组价格:", A 组人民币价格,"人民币参考价格")
print("B 组价格:", B 组价格,"美元额度")
print("B 组倍率:", B 组倍率)
print("A 组实际服务量:", A 组实际服务量)
print("B 组实际服务量:", B 组实际服务量)

我比较笨,我一开始没有理解倍率问题,后来开通了官方的 API 后我才想着对比一下。
算来算去,最终我认为必须反映在支出上更加清晰明了。
主要是实际支出我是确定的,比如示例当中这一次我花了 0.17181 美金,那么换算成人民币也是固定的。
7144 和 862 是 claud 后台的数据。
第三方渠道的倍率问题——我理解为额度关系是否更加准确?

当然,补全的具体数量都是有所不同的,但提示都是一致的,均为 7144。然而我测试了好几家,其中一家我的提示会少,测试三轮 7144 都是至少被压缩 20%,这家是最便宜的,这我就不知道有什么套路了。

因此。倍率我理解成充值的额度的消耗;实际支出只要比官方便宜,就不会影响什么,这么理解,是否准确?
当然,这里面我没有充分说明服务、稳定性等方面,我现在是不稳定了就用官方,平时还是用第三方的。
(我的网页版 PRO 被封了,API 没有被封,见鬼了。)
好吧,祝老板们生意红火,另外就是至于有些充值按照一定比率,模型倍率又有其他规定,其实也是一样的,没区别,我就不列了。

正文完
 0